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9篇

时间:2022-02-21 22:51:12 来源:网友投稿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9篇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1

天元术出现以前,我国古代解高次议程时,把各项系数排成筹式,由于没有未知数,常常搞错项的次数。到宋、金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向数学提出了大量的议程问题。为了解决解方程中遇到的矛盾,人们开始用文字作记号表示多项式的各项,估计在12世纪时就产生了天元术。“天元”二字最早见于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意思是问题中的未知数符号X。最初的天元术比较麻烦,每一项都要写字。一般常数项用“人”字表示,一次以上各项系数旁边分别记“天”、“上”等字,“仙”字表示9次项。常数项以下各负次幂分别记“地”、 “下”等字。

12世纪末,彭泽把这种次序变为“立天元在下”,即把高次项系数放下面。彭泽的方法使开方比以前方便,但天元术本身并未因此得到简化。13世纪,元代数学家李冶首先对天元术做了改进和总结工作。他的研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很多人讥笑李冶,说他“玩物丧志”,李冶泰然自若。他坚决拒绝了朝廷高厚禄的诱惑,毅然结庐于山西元氏县封龙山下,殚精竭虑地继续研究。李冶平生的心血最后化为《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这两本珍贵专著,临终前他郑重叮嘱儿子,千万不要把它们烧毁了。李冶的上述两书,成了我国和世界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关天元术研究的最早、最完整而详细的著作。在书中,他把记多项式的文字省略为一个字,在一次项旁边记个“元”字,或在常数项旁边记个“太”字,使天元术成为简捷的固定形式,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洲直到16世纪下半叶才由韦达引入了半符号代数,这比我国的天元术至少晚了300年。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2

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人类没有镜子,但人类还是用“土”办法看到了自己的身形,那就是在平静而清澈的水面上观看自己的倒影。后来,原始人类在打制石器工具时,发现有一种叫“黑曜岩”的石头可以磨平照人,这就是所谓的“石镜”。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掌握了青铜(铜锡合金)的生产技术,同时,他们发现把青铜板打磨光滑后,可以照出人形来,这样,就发明了“青铜镜”。

13世纪初,意大利的玻璃工业格外发达,特别是威尼斯城生产的玻璃驰名世界。1317年,他们在试制彩色玻璃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加入二氧化锰以后,会使混浊的玻璃液变得清澈,从而发明了透明玻璃。

有了透明玻璃,玻璃工匠们便开始摸索用玻璃制造镜子的方法。他们先将金属板磨得既平整又光滑,然后将它和玻璃合在一起,试图制成玻璃镜子。刚做好的时候确实不错,光洁照人。可是没过多久,镜子里面的人像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原来这是由于水分和空气从金属与玻璃之间极细的缝隙中钻了进去,金属板被氧化了。后来,他们又开始将各种金属熔化后倒在玻璃上,以期与玻璃结合而制成镜子,结果都失败了。

1508年,意大利的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终于研制成功了实用的玻璃镜子。他们先把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是液态金属,能够很好地溶解锡,随后,玻璃上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锡与水银的合金(称为“锡汞齐”),这种锡汞齐的本领高强,能够紧紧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为真正的镜子。

然而,制造水银玻璃镜子需要花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太费事了。况且,水银有毒,镜面也不太光亮,于是,人们又设法对它进行改进。1843 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子。这种银玻镜子背面发亮的东西,是一层薄薄的银层,这层银不是涂上去的,也不是靠电镀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种特殊而有趣的化学反应———“银镜反应”镀上去的,它是在硝酸银溶液里,加上一些氢氧化铵和氢氧化钠,再加上一点葡萄糖溶液。由于葡萄糖具有“还原”的本领,能够把硝酸银中的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微粒,这些银微粒沉积在玻璃上就制成了银镜。为了增强镜子的耐用性,通常还在镀银以后,再在银层上面涂刷上一层红色的保护漆,这样,银层便不容易脱落和损坏。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又发明了铝镜,其制造方法是:在真空中使铝蒸发,让铝蒸汽凝结在玻璃面上而成为一层薄薄的铝膜。这种镀铝的玻璃镜,比镀银的玻璃镜便宜、耐用,也更为光彩照人,在镜子的历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3

早在几千年以前,人类就用巨大的树木制成了最早的船,人们叫这种船为独木船。以后,古人出于不同目的的需要又制成了各种各样的船只。到1000年前的隋、唐时期,造出了长达20丈可乘600多人的大海船。1404年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所率领船队中的最大船只,竟长达150米,宽61米,立9桅,张12帆,锚重几千斤,舵长11米,重达1500吨级。

欧洲人也在很早的时候就造出了船只。如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在美洲“发现了新大陆”的船队,就是由巨大的船只组成的。1521年,麦哲伦一行进行环球航行,所率领的也是一支用巨大船只组成的船队。

一个小小的独木船,经过几千年的漫长的岁月,体积一点点地增大,人类就借助这个在古代杜会中最省力的运输工具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那时不论船的体积多么庞大,气势多么宏伟,可它一直是靠人力和风力行驶的。

1769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对古老的船只摆脱人力、风力行驶的状况提供了可能。人们开始了把蒸汽机用于推动船舶航行的探索。

美国发明家富尔顿,于1807年发明了新型水上运输工具——轮船,它迎来了人类水上航行的机械化时代。

富尔顿生于美国的一个农场工人家庭。少年时代,他酷爱绘画,善于幻想。在他刚刚进入青年时期,就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肖像画家。富尔顿的爱好不仅在绘画上。他对搞科学发明兴趣更高;他在少年时代,就曾幻想制造一种不用人力和风力,便能自动在水上行驶的船只。渐渐地,他完全地陷入了这一幻想之中。

有一天,他划着船在海上游玩。划累了,就坐在船舷上休息一会儿,在不知不觉中,他感觉到船儿游动起来。没有划桨,风平浪静,船儿为什么会游动呢?富尔顿蓦然看到自己伸在水中的双脚,由于他脚伸入海水之中不停

地戏耍,起到了桨的作用,推动了船儿漂转。富尔顿高兴极了,他幻想一定要造出一只大船,船只由大轮子做桨推动行驶,所以富尔顿叫他的船为“轮船”。他又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若用蒸汽机带动这个大轮子,不就可以驱动船只向前航行了吗?

随着富尔顿的长大,造船的幻想越来越占据他的心灵。1797年他去法国学习绘画,可他在那里居然制成了一艘长6米,宽2米的潜艇,起名为“鹦鹉螺”。后来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利文斯顿的美国驻法国公使,利文斯顿也想发明轮船,两人志同道合,最后利文斯顿竟把女儿嫁给了富尔顿。

1802年,富尔顿又来到伦敦学习绘画,但他仍把许多精力放在钻研科学技术上。使他走运的是,他结识了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

1803年,富尔顿回到巴黎,在塞纳河上又建成了一艘船。可就在他准备试航的前一天,狂风将船打成两截,沉入了河底。富尔顿伤心极了,流下了眼泪。

1807年,富尔顿回到祖国美国,他又造起一艘名为“克莱蒙特”号的轮船。人们把这个庞然大物看作是个怪物,把富尔顿看作是个疯子。富尔顿把各种奚落嘲讽丢在脑后。1807年的8月17日,“克莱蒙特”号正式下水试航。如潮水般的人群目睹着这个怪物。它长达40。5米,两侧各有一个大水车式的轮子,上面立着一个直冒黑烟和火星的大烟囱。。。富尔顿一声令下,船体徐徐离开船座向水中滑去,由富尔顿设计、瓦特亲手制造的发动机轰鸣起来,两侧的轮子转动起来拍打着河水,“克莱蒙特”号的远航开始了。

富尔顿这次试航的成功,使人们深深认识轮船的威力。正式揭开了航运史上轮船时代的的序幕。尽管在富尔顿之前制造轮船的人,算起来不下10人,但世界却公认轮船的发明人是富尔顿。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4

提起艾佛雷德.诺贝尔,很多人都知道他设立的著名的诺贝尔奖金。没有上过学的诺贝尔长期坚持自学,20岁时成为杰出的化学家和优秀的语言学者,会讲瑞典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英语,曾写过小说和剧本,还把伏尔泰的作品译成瑞典文。他既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有管理企业的经济头脑。

诺贝尔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达纳炸药,它给世界工业的发展开拓出美好的前景,与此同时也使诺贝尔家族发了大财,为以后设奖奠定了经济基础。

达纳炸药的发明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诺贝尔父亲的火药制造工厂由诺贝尔管理,他一边经营一边刻苦钻研比火药威力更大的炸药。一开始,他开发出硝化甘油液体炸药。它尽管有极大的爆炸力,但在受到冲击时极易发生爆炸,安全性能很差。工厂接连发生了几起爆炸事故,1864年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因此在运输这种炸药时,必须格外小心。

诺贝尔要求将硝化甘油用罐装运,并且在罐与罐之间填充硅藻土,以防止中途摇晃。碰巧有一次,一个罐在运输途中破裂,硝化甘油泄漏到硅藻土里,全部被其吸收。出人意料的是,在硅藻土中的硝化甘油一点也不怕摇晃或冲击,确保了运输的安全。诺贝尔对此十分感兴趣,在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发明了一种既有爆炸力又安全可靠的新炸药,这就是硝化甘油的硅藻土,用雷管引爆,后被命名为达纳炸药。

从玻璃棒上的残渣到尼龙的发明,由家犬的牙齿排列开发出拉链,硝化甘油加硅藻土成为达纳炸药……不少的发明都是事出偶然。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才能清楚地认识这种"偶然"的确切含义。其实,许多所谓"偶然"的发明,正是发明家们及时地抓住了偶然出现的特殊自然现象,认真地注意观察和研究,从中找出带有普遍规律的"必然"结果。

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不具备精细的观察力,不付出辛勤的汗水去分析研究的话,即使这些偶然的"宝贝"降临到眼前,也会熟视无睹,白白地丢失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5

洗衣机被誉为历史上100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洗衣机的发明的确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使千千万万的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光是这一点,就足够给这个发明记上一大功了。

首台电动洗衣机的发明

首先还是说一下洗衣机的诞生,这个问题其实笔者在前几天的文章当中做过分析,这里再简单描述一下。任何事务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洗衣机当然也不例外,电动洗衣机的发明自然是要托福电力基础设备的进步,比如维尔纳·冯·西门子发明了电机原理,才让电器的发明和使用能为可能。

现在人们公认的一个说法是,191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是由美国人阿尔几·费希尔于芝加哥制成。它由一种小型发电机供电,利用一个转动的大桶,把衣服和肥皂放在里面。在搅拌器叶片的作用下,衣物在肥皂水中剧烈地前后翻滚。

也是在这一年,罗·尤浦顿(Upton)机器公司在美国密西根州的圣约瑟夫成立,生产、销售电动洗衣机,并与西施公司(Sears)开展了第一笔洗衣机的销售业务,但这种机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对了,这个公司,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惠而浦。

洗衣机的广泛推广时代

洗衣机的诞生到被人们普遍接受经过了大约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主要是受到电力不足的约束。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国家,电力被普遍广泛应用,在1922年,美国的霍华德·斯奈德对洗衣机的洗涤结构进行了改革。把拖动式改为搅拌式,让水流和衣物强烈碰撞、摩擦,从而达到洗净衣服的目的,这就是着名的搅动式洗衣机。这种洗衣机在依阿华州被批量生产并风靡市场。这时,基本是洗衣机在普通家庭的一个广泛普及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同样发生了一个划时代的事件,1928年,第一款性能稳定、耗电量小、洗净度高的洗衣机由德国西门子推出,这就是滚筒式洗衣机,这种洗涤结构奠定了以后洗衣机发展的基础,甚至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全自动时代的来临

历史的车轮进行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慢慢开始厌烦了烦琐的洗衣过程,这时候随着技术的进步,洗衣机的全自动化时代也全面来临。1947年,尤浦顿机器公司发明了全世界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1948 年,正式开始使用“惠而浦”(英文Whirlpool,即有旋涡的水池之意)作为产品商标,并通过西施公司于对外销售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这是一种“前置 ”式自动洗衣机。靠一根水平的轴带动的缸可容纳4000克衣服。衣服在注满水的缸内不停地上下翻滚,使之去污除垢。到了后来,更出现了现代的“上置”式自动洗衣机。

在1951年的欧洲,同样是如今的白色家电巨头——伊莱克斯推出了第一款家用洗衣机“飘翼 ”、“双翼”系列W20洗衣机,由哥德堡工厂生产。这种一种通过分离作用进行洗涤的机器。随着该产品的推出,伊莱克斯进入了新型家用洗衣机市场,并迅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将来白电市场上的地位。

属于波轮洗衣机的“电气元年”

如今的洗衣机基本是三分天下,搅拌式、滚筒式和波轮式,而在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最主要的还是后两者。前面笔者讲到滚筒式洗衣机由西门子于1928年推出,那么我们更常见的波轮洗衣机呢?

其实波轮洗衣机就诞生在我们的近邻日本,这种洗衣机最初是由日本的三洋公司发明的,1953 年8月26日,一种被命名为SW-53型的新型洗衣机诞生在三洋的工厂,这种洗衣机由于体积小、省电省水且洗涤时间短等优点,一诞生就受到广泛关注,此外,这种洗衣机的价格只有搅拌式洗衣机的一半,所以当时引起了一股波轮洗衣机的抢购风潮。一直到现如今,在亚洲市场上,波轮洗衣机仍然是销售的主力。

这个事件也被广泛纪念,在日本,波轮洗衣机诞生的这一天被命名为“电气元年”。而如今,三洋公司每到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仪式来庆祝公司的“电气化之日”。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6

在1783年发明了气球之后,其发明者马上就想法推进和驾驶气球,在三年之内便对各种各样的用手操作的空气桨和小翼进行了试验。布兰查得在1784年甚至把一个小的推进器装在了一个圆形气球上。那时还制造了细长的气球,但是无法使用,因为人类这种动物,要作为起推进作用的“发动机”力量太小了。1785年,法国的陆军中尉默尼埃,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原始飞艇(但未制造出来):它有一个细长的气囊,里面又有副气囊,使其保持一定的形状;飞艇下面有一个吊舱,吊舱上有三个螺旋桨,用若干人转动。过了许多年,待人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制造出了若干好模型之后,伟大的法国工程师吉法尔成功地制造和驾驶了世界上第一艘飞艇(勉强能飞起来)——它用当时仅有的强大而有效的原动机(即蒸汽机)推动。这个华丽的飞艇为细长形,尾部逐渐变小,内充氢气,下吊一个三马力的发动机,悬吊得很远,以免把气体点着。

1852年9月24日,吉法尔在巴黎竞技场从围观的人群中乘飞艇冉冉升起,以约每小时6英里的速度喷着烟向远处飞去,终于胜利地在17英里以外的地方着陆。但是吉法尔的飞艇只能对付微风,风要大一点就没办法了。直到1884年,当勒纳尔和克雷布斯这两个部队里的工程师,设计和制造了一艘叫“法兰西号”的大型俯式飞艇时,实用的飞艇才接近成功。这种飞艇有165英尺长,下面有一个长长的吊舱,头部有一个巨大的螺旋桨,用8.5马力的电动机驱动,它于1884年8月9日从查莱斯默登起飞,以每小时14.5英里的速度飞行了不到五英里之后,就安全地返回基地了。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用汽油发动机来作实验飞船的动力,然而第一艘真正的飞艇,却是勒博迪兄弟委托朱利奥为他们建造的。勒博迪飞艇是半钢性的,用40马力的戴姆勒汽油发动机驱动两个螺旋桨,速度为每小时25英里。 1903年6月24日,勒博迪飞艇创纪录地飞行了98公里。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7

1763 年,里昂学院年轻的物理学教授蒙日,在一次探亲回家的途中,遇见一位搞工程的官员,对方曾看见蒙日16岁时完全凭自已的能力画的一幅有名的地图,他建议蒙日到梅济耶尔的军事学佼去。蒙日没有仔细考虑就答应了。到梅济耶尔之后,他很快就知道自己永远得不到军官委任状,因为他出身低微。他只能做实际工作,天天跟踪测量和制图打交道。不过,他.觉得很快活,因为这种工作使他有大量时间研究数学。学校常规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筑城术,其中的关键是把防御工事设计得十分隐蔽,没有任何部分暴露在敌方的直接火力之下,而这往往需要没完没了的的算术运算。有时为了解决问题,只好把已经建成的工事拆毁,再从头开始。精通几何的蒙日在思考如何简化这项军事工程的过程中发明了画法几何。

按照他的方法,空间的立体或其他图形现在可以由两个投影描画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有关工事的复杂计算就被作图方法所取代。经过短期训练,任何制图员都能胜任这种工作。蒙日把他的发明呈交给一位高级官员。那人不相信一个繁难的工事问题能够得到解答,于是就审查。蒙日继续坚持,说他没有用算术。官员只好让步。审查结果发现,他的解答是正确的。蒙日立刻得到一个小小的教学职位,任务是把这个新方法教给未来的军事工程师们。他被要求宣誓不泄露他的方法,画法几何因此作为一个军事秘密被小心翼翼地保守了15年之久,到1794年蒙日才得到允许在巴黎师范学院将之公诸于世,没有蒙日最初为军事工程作的发明,19世纪机器的大规模出现也许是不可能的。画法几何是使机械工程成为现实的全部机械制和图解方法的根源。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8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由于他从小就爱科学,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哪些科学家放弃国外回中国篇9

1939 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将获得者N波尔获悉德国科学家正在研制原子弹,并企图用于战争。不久,波尔前往美国,将这一信息告诉了流亡美国的著名科学家费米和司济拉德,建议美国立即研制这一新型武器。3月17日,费米前往华盛顿游说,以失败而告终。7月,一些流落美国的科学家一致认为必须直接说服白宫首脑。为此,司济拉德等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说服已在美定居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请他写信劝告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8月2日,爱因斯坦给总统写了一封信。罗斯福总统在仔细研究之后,随即下令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开始,由于经费缺乏,进程十分缓慢。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珍珠港的耻辱,使美国上下,尤其是国会和总统懂得集中力量研究原子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1942年8月13日起,在纽约以东的曼哈顿地区建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并把原子弹的研制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列为国家“绝密”项目。

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运动场的看台下面,由费米领导建成了历史上的第一座铀一石墨反应堆。由于这个装置像堆一样,又为了保密,故把它叫“堆”,并沿用至今。当天下午3时 36分,裂变反应开始,链式反应持续28分钟,从这个实验堆中制造出了0.5克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人工控制的核反应,为原子弹的制成提供了可靠基础。经过不断的试验、研究,到1945年7月终于制出三枚原子弹,并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果尔多空军基地的沙漠进行了一次试验。7月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开始起爆。爆炸的巨响在160公里以外都可听到,高大的蘑菇云上升到10668米高空。面对着这个强大的爆炸,参与试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恐惧。试验成功后,美国迫不及待地将之用于实际战争。其时,德国已宣布投降,日本却仍作困兽斗。为了迫使日军早日投降,减少美军伤亡,同时威慑苏联,美国决定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一枚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导致广岛67%的建筑被摧毁或损坏,当时伤亡竟达144000 人。8月9日,另一枚名为“胖子”的原子弹在日本长崎爆炸,导致13298人遇难,30000人受伤。面对这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的打击,日本天皇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可见,原子弹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

推荐访问:科学家 放弃 国外 放弃在美国回中国的科学家们 从国外回国的科学家 从国外回中国的科学家有哪些人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都去国外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不敢回国 从外国回来的中国科学家 为什么在美国的科学家都回中国了 中国禁止回国的科学家 放弃国外高薪回国的科学家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